过去坐旋转木马 现在是坐过山车
古典 | 2013-02-12 | 喜欢(6)

(编辑:任卫军)

上世纪的世界,改变是清晰可测的。而今天的世界你会刷微博,消息瞬间发生,成功失败都更快,所以你很难再预测改变发生。如果上世纪职业生涯是坐旋转木马,这个世纪就是坐过山车。今天的生涯已进入混沌时代,其实不用那么确定,犯的错也许是新机会。

我今年刚去美国波士顿参加“美国职业生涯百年大会”,1913年美国职业生涯发展协会(简称NCDA)开始办这个大会,比我们早了将近一百年。美国开始职业生涯大概在1909年左右。职业生涯发展从企业应用迅速进入职前培训,因为专业工人的出现,意味着一个人如果没有做正确的培训,他就没法找到好工作,所以从企业界前推到学校里。1900年到1940年整个30年时间主要工作是在大学、军队里面做职业测评,按照职业测评结果让这些人定岗定位培训。

人一开始是人职匹配,慢慢的生命目标是完成旅程,把每个任务都完成就好,比如爸妈说你生了个孩子我就放心了,完成各项生命任务。特质论的隐喻是什么?叫钟表与齿轮。社会是一个已经固定的钟表,它是硬的,不能改变的,它是条条框框设置好的,而你作为齿轮应该找到跟你的半径、跟你的硬度、跟你的码数最匹配的调,整个系统就会转起来,这是核心的思维方式。帕森斯提出来的人之匹配的四个模型,兴趣、能力、价值观、人格。再比如霍兰德提出的六边形,以及职业代码的匹配,都是齿轮和钟表的关系里的方式。

这个理论一直到二战之前,人们基本都没有时间调整。在二战之后情况发生改变了。整个那个时代人们都在探索人这一辈子不打仗了,好好活着,我们这辈子到底要经历哪些阶段,会遇到什么事情,会走过哪些路径。这也是生涯理论第二个阶段,就是从特质论,开始从静态的匹配思考整个人生走什么路径。这是人生长路,比如舒伯理论告诉你人生长路分五大段,每段做什么。

美国上个世纪70年代前后经历了特别大的经济停滞不前期,在80年代重新经济迅速发展,带动了企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很多巨大的世界五百强公司在那个时候逐渐成型。有人发现舒伯的那套理论有一些缺陷,比如说很多婴儿潮的人发现在65岁的时候并没有职业衰退,反而越来越强。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后来生涯中至少换一到两个行业,这意味着终生维持一个行业的故事被打破了。但是当这群人有机会在职业里完成从低走到最顶,然后不想干,再换一个从低走到最顶,他们发现自己的职业人格动机会改变的。比如1994年时,报告指出霍兰德相同类型的人在三到五年后会产生霍兰德代码无法预测的改变。大家也有体会吧,过段时间你测霍兰德就会有改变。其实你发现原来的霍兰德结果没法预测那个改变,所以人这一辈子只有一条路的说法越来越多的被怀疑,这时候学习适应和发展论就出现了。

后来,学习适应理论也遇到它的困境,这个困境就是二十世纪信息爆炸。信息爆炸之后让整个世界完全改变了。比如说信息时代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以前一个人可能只在中国本土工作,但是这个人今天可能跟印度的设计师联系一下,后天再跟加州的美国工程师沟通,就拿iPhone来说,一个美国人做软件,英国人设计界面,印度人做内部的编程,如果你买的话会有荷兰的船运公司给深圳的东莞富士康下订单,最后运回美国再运回到中国,拿到中关村海龙,是由全世界人民协同完成的。

同时近代人特别关注由升职的外在成功关注内在成功,开始寻求价值和意义。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的思考变成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这句话是由荣格在1933年说的,但是很震撼,穿透历史。

他说“很多现代人所受的痛苦不是源于临床的观察而定义的神经质,而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麻木感和空虚感”,也正是这种麻木感和空虚感让我们早上起来就摸手机,看新闻,难道真有什么重大的事情么? 

前段时间我跟一个朋友聊成功和努力的关系,今天的成功绝对不是线性的,但是成功努力又有相关性。于是我开玩笑,我说上帝开了一个银行,叫努力银行,每天努力往里面存钱,但是上帝只要你往里面努力就一定会取回相应的报酬,但不会特别大。上帝每隔几年就会把这里面的金卡客户,存努力最多的客户,拿出来摇奖,然后把一个巨大的成功赋予到他身上。所以我的结论是,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但是那些今天改变世界的回报一定是摇奖摇出来的。但是你要摇奖,得先是金卡客户。

所以进入信息时代以后跟我们的关系是Art,我们不再是树,我们也不再按照地图旅行的旅人,我们也不再是齿轮,我们是艺术家,生活是一块画布,这一笔下去我也不知道好不好,但至少是一个机会。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往回看我们可以学习,往前看我们能为此准备,而关于当下我们好好享受就好。回顾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下面这部分我会做一个关于未来的展望。未来的生涯行业,我看到的一些行业趋势。

第一,职业生涯一定会从特质论转为多元的理论趋向。我当然认同未来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特质论,但是特质论不应该成为职业生涯指导,在今天每个人都是艺术家,都是成长的树的情况下,不应该成为主要的指导方向。尤其在今天,大部分中国人个人人格、独立思想不太清晰的时候,你是测不出来的。我觉得有两种人特别适合做特质论,第一种人是学生,做生涯教育。在这个阶段做特质论不是为了锁定职业,是为了让他往未来展望时可以把目标稍微缩窄一点。第二种需要特质的人,一般在上班后三年左右,他在第一段生涯已经完成社会生存和职场适应后,但又不太满足原来职业的生态,这时他应该做特质论的全面梳理,把已经形成的特质做一个自我认知,同时给他更好的定位。所以特质论在今天任务已经不是定死一个职业,而是帮助你找到成功更高概率的地方。

对于什么样的人特别适合适应发展呢?我觉得今天大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适应发展论而不是特质论的东西。如果今天大学生遇到的是就业率比较低的问题,那我觉得一定是学习和适应能力的问题。做减法就用特质论,而做加法用适应论。什么人适合建构论?两种人,一种是成功人士。另外一群人是谁呢?我选的是00后?从理论来说00后比我们所有人更有时间的资源。

第二个趋势,生涯教育一定会从今天的大学为主导慢慢下延到中学,甚至更年轻的时候。我们生涯教育一定会低龄化,从大学到中学,甚至有可能进入小学,我讲的是生涯教育不是职业教育。一个人对于自己生命的洞见,对于自己跟社会的关系,自己和人的关系,这样的教育一定会越来越低龄化,一定会在测评前面加上先探索再确定然后才有可能被观测到。像舒伯的理论,一定要先探索,再确立,才可能被观测。

第三,大学生的特质论会慢慢转为适应论取向,因为我观察到今天大学生在职场中的不适合,其实更多是不适应。企业会怎么样呢?这里有一个重大利好,我认为不出两到三年时间,在很多机构组织和个人市场,都会出现专业的职业咨询师。未来在同一家公司里面做一辈子事情基本不太会出现,甚至公务员也慢慢从终身制改为聘用制。

在这种情况下也许我们成功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因为网络可以导致快速成功的可能性,当然也有快速失败的。为什么今天你去猎头,别人给你做职业规划,你去留学机构、英语培训都给你做职业规划,你去上班别人给你做职业规划。

那是因为这个世界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空间是人们追求外在成功,而今天人们追求内在成功。以前的人以忠诚换保障,今天的人是以能力换保障。以前的人攒大量的专业技能,今天的人攒大量可迁移的多样的技能和资源。以前的人是单纬度的职业流动,而今天的人可以跨部门移动,可以离开组织移动。以前的人可见的生涯,而今天的人有难以预测的生涯,以前基本是组织对职业生涯负责,但今天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清醒的认识到,其实是你个人对你的生涯发展负责。

我们今天很多的留学机构、教育培训机构,都请我们去做职业规划讲座。因为再过三年他们就会请我们做职业规划的业务,这个过程是必须的,而且是不可逆的,因为人们的需求摆在那,所以我预言职业规划师会越来越火。

现代人支持的职业生涯规划,每隔三年就会发现舒伯理论的探索、建立、维持、平原期,你发现25岁的时候特别困惑,28岁会困惑一次。这样一来职业规划师就有活干了,这些都是你的职业发展机会,所以需求会出现,这也是我们行业的重大利好。此外,如果你的来寻者每两三到五年找你,证明你是绝佳的规划师,因为人至少有三到五次的职业生涯需求,而且是周期性出现的。

我们整个行业的趋势,第一是特质论走向多种取向,第二是低龄化的出现,第三是大学生就业特质论、适应论的出现。第四是组织内外专业职业咨询师的出现。第五是人这一辈子有多次的职业生涯需求。

回顾生涯发展百年简史,展望信息时代的生涯发展趋势,我们发现,我们跟生命的关系一直在改变,原来的时候人是一个齿轮,慢慢的人变成了按照地图旅行的旅人。这要比齿轮好,因为你可以动了,慢慢的从路人变成我是一个生长的树,我可以生长出自己的样子,而不仅仅按照地图走。最后我们可以成为艺术家,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可能性。这也是生涯理论,我们跟生命的关系,在这一百年多来慢慢的改变。在这个多么美丽又遗憾的世界,愿我们每个生命都能如夏花般绚烂,不虚此生行。


喜欢不喜欢分享评论
猜你喜欢